青花瓷Chinablue

今世代傑出女性,打破成見,創新與融合

蔡美平醫師採訪

作者:廖采葳 | 2020年1月31日 | 報導文學與人文關懷

中醫,一種中國古老的傳統職業,有著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淬鍊,至今仍在杏林間熠熠生輝。

也許,人們對於中藥學與中醫師的普遍認知陳腐而保守,然而蔡美平醫師,打破世俗之人的眼光,賦予中醫學嶄新的面貌,不僅將中醫的本質詮釋得淋漓盡致,更融入新意,將其昇華至更高、更完美的境界。

獨特的求學經歷

在台灣這一小海島的正中心、唯一不靠海的南投縣,蔡美平醫師在鹿谷鄉的一座茶園中出生。

自小便成績優異,不負眾望的考上台中女中,在校內依然保持名列前茅,更因兒時在茶園幫忙家務幹活練出的一身好體力,在校內田徑隊的表現也是出類拔萃。

然而,讓蔡醫師下定決心向醫學之路邁進的契機並非那優秀的學業表現,而是一從小到大持續困擾著她的毛病——偏頭痛。

「好奇世界上有沒有辦法把從小就一直存在的頭痛徹底解決?」蔡醫師以稀鬆平常的語氣回答,愉悅的表情帶著些許無奈笑道:「努力一下就考上啦。」決意習醫,契機不必遠大,生活中的煩惱或挫折往往能成為推進的力量,蔡醫師便是如此。

在她那和藹可掬的笑容中絲毫看不出那苦於頭痛而無法正常作息的曾經,然而,那輕鬆愉快的語調中,我似乎也聽出了她對於偏頭痛的厭惡,還有那渴望將這煩擾斬草除根的迫切。

「那為何不直接攻讀醫學系而選擇藥學系呢?」我問。正當我以為其中有甚麼潛藏神秘的動機,蔡醫師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回應:「因為我認為頭痛無法治癒是藥物的問題?找更好的藥就好了吧。」如此簡單、如此單純的想法,正顯露出蔡醫師直觀而果斷的人格特色。

診所室內

由西轉中的心路歷程

由西醫領域轉戰中醫世界,這之間天壤之別的改變並非人人皆能下定決心,而需極大的勇氣與堅持,蔡醫師做到了。這不僅是蔡醫師人生中重大的決定,也彰顯出她的執著。大學求學期間,其頭痛問題不減反增,甚至更加猖狂。

根據蔡醫師的回憶,那頭痛欲裂的感覺如同千萬根針扎入頭皮,騷擾著她每一條緊繃的神經,日復一日,頭痛欲裂更心力交瘁。「有時甚至嚴重到必須到急診室打針呢。」儘管講得雲淡風輕,醫師那微微皺起的眉頭似乎洩漏出那些折磨日子的辛酸。

止痛藥已無力改善現狀,不如說已經無效。」身體所承受的負擔讓她察覺西藥無法解決問題,而正當她準備向頭痛妥協時,中醫給予了她希望的光芒。

蔡醫師發現,在中醫師的處方下,不僅效果顯著,而且沒有西藥產生的副作用,令其非常感動。

在調養時,中醫讓她領悟到了療養的精髓:身體產生的問題就由身體本身去改善修補,而這也是中醫療法的核心。因此,藥學系四年畢業後,為了戰勝頭痛,蔡醫師毅然決然走上中醫的道路。

然而,轉換跑道說來簡單,蔡醫師固然勇往直前,仍遇到不少難關。眾人皆知,西式醫療有一說一,其唯一目的便是殺死病菌,直接而明確;臨床上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指示明確,尤其是透過解剖學,病人的疑難雜症馬上一覽無疑。蔡醫師甚至打趣道:「西醫就是切開來就對了,所有事情瞬間明瞭!」然而,若西醫是稜角分明的鋼鐵,中醫便是朦朧縹緲的浮雲,全靠自身體會。

「中醫就是哲學,博大精深,難以捉摸。」蔡醫師承認,起初接觸中醫學,除了一頭霧水,就是茫然無方,對於理性而直觀的她而言著實是一大衝擊。不僅思考邏輯上不適應,模稜兩可的概念更讓蔡醫師感到力不從心。不過,這些是學習的必經之路,而蔡醫師尤其選擇了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可能荊棘遍佈,亦或許蜿蜒崎嶇,但絕不會一帆風順,她也有所自知。

在這顛簸的習醫之道上,蔡醫師並沒有被打倒,而是一貫她的「直接作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是蔡醫師面對困境與挫折的九字箴言,是她一生的座右銘。蔡醫師一臉自信,現在的成功背後必經歷了重重挑戰,才能鑄造出現在的光彩。

然而中醫實在是博大精深,集合了中國悠久的文化沉積與洗禮,蔡醫師至今仍不停學習、摸索。當然,當遭遇困難時,蔡醫師依然是那熱情氣盛直來直往的行事風格,「只要努力就能克服。」蔡醫師的眼中閃爍著屹立不屈的堅定。整個習醫的旅程中,她永保初衷,也許旅途中偶有岔路彎道,但所有的路標皆指向唯一目標,「我相信身體可以因調養而變得更好,使頭痛不再發生。」就是這意志,讓蔡醫師能夠堅持,繼續在中醫的路上奔馳不已,向標竿直跑。

1528120

以人為本,追求養生

「調養」為中醫的核心,也是蔡醫師一直以來的追求。「調養」一詞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保養」,即是人人常談的「養生」

蔡醫師因調養而改善了頭痛,使日常生活品質大為提升,因此更有餘力注重身心的調養。她以自身為例,了解到調養的重要性。

她說:「正因調養,氣血才得以均衡,活血充斥全身器官臟器,提供優質的養分,人們便遠離生病。」正如中華文化的循環輪迴,中醫學也是如此,事出(生病)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正確的調養)。

蔡醫師對「養生中醫」更有一套精闢見解:「它如同西醫的預防治療,又比西醫剛萌芽的預防治療意識成熟了幾千百年。」因此,蔡醫師的問診往往是以人為中心,她十分關注病人的日常作息,每每一邊把脈,一邊親切的詢問病患作息,聊聊近況,其溫和的語氣使人放鬆,而其處方的把握又是何其精準,每每都能正確的對症下藥,以病人身體最適合的調養方式活絡氣血,使用最恰當的藥草種類與劑量,為病患量身訂做一份最佳的處方籤。

蔡醫師永遠保持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可說是將中醫的核心精髓操練得爐火純青,也得以看出蔡醫師為了養生中醫付出了許多的心血與努力。

中醫似乎完美凝練了中華文化的「溫良恭儉讓」,而在蔡醫師身上皆能夠全然展現。問診時神情與語氣的溫和,總為病人操心日常作息的良善,重視身體本身與以人為本的恭敬,適當開藥及適度用藥的節制,和那理智處事的忍讓,皆是蔡醫師的行醫風格特色。

中醫相對西醫而言,是較柔和不傷身的療法,而以蔡醫師的風格最令人心情澄淨,安定和緩。

其中,蔡醫師診所的獨特設計是一大關鍵。診所內的裝潢不同於一般中醫診所布局,沒有木製的藥櫃,也無高聳的木雕菩薩像,而是明亮的空間,閃亮的大理石地板,整體以黑白兩色的玻璃櫃綴以木雕窗花,乾淨俐落而不失高雅的美容院風格。當我為了採訪而前來拜訪時,也一度懷疑這是否為一中醫診所。

這是蔡醫師別出心裁的設計,而當問及其設計初衷,她環顧一周,滿意而欣慰的笑一笑:「中醫非常講究身心靈整體療法,而環境的影響尤其大。

透過這種風格,希望患者與工作者都能夠感到非常舒適。」蔡醫師將「養生」融入了整間中醫診所,舒服的環境與治療過程能讓患者放下壓力,工作者也能放慢步調,更加從容的針灸推拿,進而療程進行得更加順利且毫無負擔,才能稱得上是「成熟的醫療」。

由此可見蔡醫師對於以人為本的養生中醫之堅持與追求,並非波濤洶湧但一消即逝的片片浪花,而是風浪不興但永不停歇的淙淙流水,不斷的向前推進,直到永遠。

中醫架子書籍

中西合璧,創新融合

在追求「人的中醫」的同時,蔡醫師也正在改變中醫故有的樣貌。為了實現養生中醫,必定付出了許多心力,她說:「中醫的世界過於廣闊,必須不斷的讀書鑽研,然而臨床應對與書本上的文言文表述的落差甚大。因此為了將差距縮小到極致,將書本上的知識熟能生巧是大前提。」不過,中醫也並非萬能,不僅不夠科學,天然藥材的不穩定性也存在一定風險,而蔡醫師身為跨足中西的經驗者,更是感觸良多。

因此,改變是必須的。在蔡醫師的問診間裡,坐落著一台西式藥局自動包藥機與電子秤;一旁的玻璃架上是擺放整齊的藥材罐與各式各樣的醫療相關書籍,其中也不乏西方醫療用書;在不遠的角落,還吊掛著一架骨骼模型;而房間的另一側是一電動臥床,乾淨而潔白。

在硬體設備上已有中西融合的跡象,而在軟體服務上,蔡醫師積極與保健食品(如乳酸菌)合作,身為使用西醫標準認證的營養食品與中醫療法相互搭配的推動者,蔡醫師都不吝於運用自己的中西醫學知識為病患解釋搭配方法;甚至在員工管理與病歷整理方面,蔡醫師也使用了西醫模式,不僅條理分明便於管理,對於工作分配與病患資料也更具有系統性,而因此獲利的不僅是病患,工作者們也能夠以清晰的思路從容的工作,其中一位員工更表示:「中西醫療合併我覺得是患者最幸福的事情,有西醫的醫療數據為背景,且有中國五千年的老智慧中醫結合,由裡到外相互輝映,必定使大家遠離病痛,輕鬆樂活。」

無論軟體或硬體,蔡醫師盡力於各種設施與服務的中西合併,並竊加以創新融合,創造出蔡醫師獨一無二的「養生中醫」;而蔡醫師本身,不也是一位優秀的中西合壁的人才?

她理性執著、剛強堅持,才能夠忍受著頭痛之苦在藥學系打滾四年;她領略「溫良恭儉讓」的中醫美學,能成功轉換跑道;她慧黠聰穎、思想靈通,才能將兩看似有如天壤之別的醫學領域成功融合,在兩者相輔相成之下,不忘以人為本的信念,以養生調養為經,以預防治療為緯,這位傑出女性將中醫加以昇華,將中醫提升至一全新的境界,造福社會、造福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