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病擁用有長久歷史,累積了許多寶貴經驗,當您有頭暈目眩問題時,用食指和中指輕輕按壓懸釐穴,可以輕微舒緩此問題。
位置: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與下四分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佈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配伍:配鳩尾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治癲癇。
刺灸法:向後平刺 0.5~0.8寸;可灸。
足少陽膽經穴,歸屬於足少陽膽經的腧穴,左右兩側共88個穴位,主治胸脅(人體部位名,即前胸和兩腋下肋骨部位的統稱)、肝膽病症、熱性病、神經系統病症和頭側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以下詳解足少陽膽經絡穴位圖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針灸治病擁用有長久歷史,累積了許多寶貴經驗,當您有頭暈目眩問題時,用食指和中指輕輕按壓懸釐穴,可以輕微舒緩此問題。
位置: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與下四分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佈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配伍:配鳩尾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治癲癇。
刺灸法:向後平刺 0.5~0.8寸;可灸。
日常生活上,許多人因為工作壓力太大,睡眠不足、情緒緊張,而頭痛不舒服,有些人選擇吃止痛藥來解決,但效果都不佳,還有可能影響肝腎功能,這時適當的按壓懸顱穴,可緩解偏頭痛,再搭配中醫水藥內療外治整合,注重內外兼顧的身體調養,幫您恢復年輕的本能。
[位置]
穴居顳部,高懸于額顱兩側,故名。頭部鬢髮中部,鬢髮前緣中點入髮際五分處,當頭維與曲鬢間沿髮際所作弧形連線的中點。
【釋名】
穴在耳前鬢髮彎曲處。《釋名‧釋形體》:「鬢,濱也;濱,崖也;為面額之崖岸也。」
【位置】
顳部,耳前鬢髮後緣直上,與耳尖相平處,當角孫前一橫指。
[解剖]
肌肉:顳肌。
神經:耳顳神經顳支,新生兒此處深層相當於前側囟(ㄒㄧㄣˋ,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
血管:顳淺動、靜脈額支。
[主治]
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眼疾病(白內障、青光眼、虹彩炎)
[配伍]
偏頭痛:懸顱、頭維、天衝、合谷。
[取穴方法]
取頭維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此穴在頭側部髮際里,位於額角髮際點向上一指寬,嘴動時肌肉也會動之處(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頷厭穴擁有清熱散風,通絡止痛的功能,緩解鼻炎、眼睛疲勞疼痛、減輕頭痛及感冒的症狀,還能促進血液循環。
臨床用於頭痛,三叉神經痛,耳聾,耳鳴,眩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位置]位於頭維穴下面1吋的髮際
[解剖]
肌肉:顳肌。
神經:耳顳神經顳支。
血管:顳淺動、靜脈額支。
[主治]偏頭痛,眩暈。
[配伍]偏頭痛:頷厭、懸顱。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上關穴為手足少陽與足陽明之會,猶如「客」(陽明)與「主」(少陽)相聚,所以又名「客主人」。
此穴具有聰耳鎮痙,散風活絡的功效,現代多用上關穴治療眼痛、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高血壓症。
[位置]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佈有面神經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小分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瘲。
[配伍]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手少陽、足陽明之會。